hjzx

樂業安居幸福來——貴州黔南州人社部門助易地搬遷群眾就業脫貧 2019-08-05 00:00:00   了解更多
0

今年以來,貴州黔南州人社系統充分發揮就業的引領作用,聚焦“搬出來后怎么辦”等問題,積極探索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的辦法措施,推動形成以就業促搬遷、帶就業、建家園的濃厚氛圍。截至目前,核準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5.24萬人,開展培訓1.2萬人次,訓后就業創業7660人。 把牢就業基本盤,內外并扶促穩定 易地扶貧搬遷,不是簡單地讓貧困群眾“挪個窩”,更重要的是要給群眾“挪個窩”鋪好路。 曾經面對人社干部“三請而不動”的原長順縣擺所鎮茅山村頂令組姚霍,搬遷后不但自己當上了“小老板”,還享受了更多的便利: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出門就有的公交站臺、“一眨眼功夫”就到的縣城中心。更重要的是,小區旁的移民學校、“四點半學?!钡?,徹底解決了其子女上學遠、放學無人輔導等問題。如今,自主經營著一家小超市的姚霍,正帶著兩名搬遷群眾,一起為幸福的“小日子”快樂地忙碌著。實際上,像姚霍一樣實現穩得住、能發展的易地搬遷群眾,在黔南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都不勝枚舉。 黔南州把方便群眾“家門口”就業作為“搬得出”的前提和基礎,在全州109個易地扶貧安置點設立就業服務工作站,依托全州1574家園區企業用工需求,以安置點為單位,按照基本情況清、個人狀態清、素質能力清、就業意愿清、培訓需求清、就業幫扶清的“六清”工作要求,對各搬遷戶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并按照16至30歲、31至50歲、50歲以上等3個年齡段進行分類,打牢了集就業指導、崗位推薦、組織培訓、勞動維權等于一體的“就業快遞”工作基礎。同時結合各安置點實際,采取加大場租補貼、優先創業擔保等方式,進一步吸納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擴大就業空間。還通過扶持就業扶貧車間、開發公益性就業扶貧專崗及根據吸納搬遷群眾就業人數、時間等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及將7.93萬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群眾納入城鄉養老保險,構建形成“吸納就業有獎勵、自主創業有扶持、就業創業有保障”的體制機制,切實將“就業先行”做細做實,打通促進搬遷“最先一公里”,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至少“一戶一人就業”。 技能提升競爭力,志智雙扶促致富 近日,一則“來廣州嶺南一年,這個三都孩子的愿望終于要實現了”的微信在朋友圈廣泛傳播。 該則信息主要講述三都縣借助廣州對口幫扶優勢,依托廣州優勢教育資源,開辦“黃埔·三都民族技工班”的故事。如今,學有所成的王應進正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通過京東眾籌平臺解決家鄉葡萄滯銷的問題。 據三都縣人社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從2018年9月起至2020年,廣東嶺南現代技師學院每年以全免費方式,定向招收50名三都縣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并給予每月1000元生活補助,確保順利完成學業。 與此同時,三都縣還將建檔立卡貧困戶與易地扶貧搬遷戶一同作為打好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關鍵仗”,采取放寬標準要求的方式,定向招錄本地戶籍貧困家庭子女,僅2018年,就促進13名易地搬遷家庭子女通過事業單位招考順利就業,實現了通過“抓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這只是黔南志智雙扶的一個縮影。在助力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脫貧的實踐中,黔南人社部門牢固樹立技能是最稀缺資源和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思想意識,在統籌做好放寬年齡、戶籍、學歷、專業等報考條件,積極充實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助力搬遷群眾更換“思想之血”的同時,結合搬遷群眾原有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積極開展以提高生活品質為主的廚師烹飪培訓,促進通過順應更高要求、更高品質的生產生活,激發其靠雙手勤勞致富、靠技能同步小康的內生動力。制定《黔南州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采取保持原崗位工資福利、醫療待遇不變,所得合法收益不占原單位工資總額,及享受國家創業有關扶持政策等方式,通過掛職、兼職、參與項目合作、在職或離崗創業等途徑,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貧困地區開展技術指導,輻射培養更多想創業、能創業的“土專家”“田秀才”。 為促進幫扶進一步深化,黔南人社部門還大力推廣以“以工代訓”為主的“訂單”“定向”培訓模式,扶持企業發展、助力搬遷群眾技能提升,促進實現“農業技能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工業技能結合當地企業崗位、服務技能結合市場需求”的培訓“三結合”不斷強化。同時,結合搬遷群眾技能缺乏、素質偏低等實際,“量身訂做”開展技能培訓。如:針對45歲以上就業難度大、居家不能外出務工的搬遷群眾,重點開展廚師、粗加工、家政等培訓;對45歲以下,又無外出意愿的搬遷群眾,重點開展電工、焊工等就業渠道較廣、勞動待遇較好的技能轉移培訓,還把就業創業后續扶持作為檢驗培訓工作的“硬杠杠”,確?!芭嘤栆蝗?、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匯聚發展大合力,共建共享促和諧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最終還要實現生活好。 黔南州人社部門積極順應搬遷群眾美好生活期待,著力就業、脫貧的輻射帶動,讓搬遷群眾感恩奮進“新時代”、高興住進“新房子”、活力煥發“新氣象”、就業脫貧“新作為”、同心共建“新家園”,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惠水新民社區廣場前,“惠水縣移民后續扶持發展有限公司”幾個字格外醒目。該公司通過向外承接勞務工程,再結合組建的木工泥工組、鏟車塔吊組、交通運輸組等,結合搬遷群眾技能特長,有針對性地進行安排,讓搬遷群眾“技有所用”,從而實現“勞有所獲”。目前,該公司已吸納搬遷群眾128名就業,每人每月收入2300余元。如今,作為第一批搬遷群眾之一的公司經理羅應和已總結出“問家庭人口信息、水電訊是否通暢、就業狀況、收入情況、子女就學、政策享受、家庭成員健康、鄰里和諧、三地流轉分紅、是否滿意”的“十問工作法”,對搬遷群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輻射帶動了一大批大山深處的群眾想搬、愿搬、主動搬。 讓搬遷群眾轉觀念、穩得住、能發展,黔南州人社部門不但積極下好就業“繡花功”,還著力彈好就業“十指琴”,在發揮就業的杠桿作用,做好早期搬遷群眾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積極引進企業入駐“扶貧車間”,通過打好“感情牌”,進一步穩就業、促發展。還積極爭取其他部門支持:打好勞作時差,舉辦“移民夜?!?,讓搬遷群眾及時“補充營養”;將原生產生活進行還原,形成“鄉愁館”,讓搬遷群眾記得住鄉愁、堅定發展信心;開展“雙收家庭”“好媳婦”“好工人”等評選表彰,激發了搬遷群眾共建、共榮、共享新家園的力量氛圍。(劉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聯系電話:010-56189416

北京華建英才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 京ICP備16045333號-1 電話:010-56189416 郵箱:huajian@hjychr.com
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中路20號樂成中心A座19層

中日韩激情无码一级毛片